《藝術新聞中文版》報導,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共建政期間,西方考古學家、收藏家及尋寶者進入中國獲取大量雕塑、繪畫、家具、瓷器等文物;19世紀末結束門羅主義孤立外交主義的美國也不落人後,這些藝術品大多安置在美國各大博物館,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。

將敦煌佛像貸款開鑿運走

清末民初 美大肆搜尋中國文物

全書20章,開篇即從圓明園劫難講起,似乎要用「劫掠還是保護」中國文物這一道德困局,做為串起全書的引線。



作者考證後發現,這是當時西方人分離壁畫最好的方法,但由於洞窟寒冷,整道工序無法完成,造成壁畫損毀。華爾納自敘:「我花了5個白天將這尊佛像鑿下,5個夜裡盡是惋惜和絕望。」但他也自我安慰:「如果我們會因為買這些殘片而遭譴責,那麼之後我們修復和重組它們時付出的努力必將讓人噤聲;中國沒有人會為這些文物做這麼多。」

旺報【記者簡信貸立欣╱綜合報導】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清末民初-美大肆企業貸款搜尋中國文物-215007130--finance.html

書中提到許多家境優渥、學養深厚又富有冒險精神的美國人,不僅要找到中國古物,還要將其帶出。其中許多人受到美國最早博物館學教育家、哈佛信用貸款學者保羅.薩克斯訓練,成為美國各大博物館館長或策展人,但在中國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劫掠者、強盜。

恐變相掠奪中國文物

蘭登.華爾納就是這樣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。他被視為電影《法櫃奇兵》印第安那.瓊斯的原型,1923年他隻身到了敦煌,雇用當地人將品相完好的佛像開鑿運走;他自己用浸潤了膠水的布匹覆蓋在壁畫上揭取了一批圖像,很多壁畫都被損毀了。

《中國收藏者:美國人對亞洲藝術的世紀尋寶》一書中,《紐約時報》前貸款主筆卡爾.梅耶和擁有藝術史專業背景的紀錄片製片人莎朗.布萊賽克,詳盡呈現了這段歷史。

書中也寫到在中國被視為「賣國賊」、大賣龍門石窟文物到國外的中國商人盧芹齋。他曾自敘其一生事業「就是將中國文物賣給西方人」,很多人認為他不道德,但他認為如果這些文化瑰寶能獲西方人更好照料,免於戰禍和政治動亂,也是好的歸宿。

據統計,中國流失海外文物僅在各大博物館、圖書館收藏就有1700萬件,近30年流入美國的中國文物有紀錄者就有230萬件。國際藝術界關注的是:中國流失的海外文物,國際藝術商若炒高價格再買回給中國,將是變相掠奪中國財富。

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清末到民初,中國最動盪年代,也是美國收藏中國藝術的「黃金年代」!近日2位美國作者出書,詳述一群美國藝術史學者當年前往中國挖走龍門石窟等大量藝術品,這種特殊歷史情境下的道德矛盾,「究竟是劫掠還是保護文物?」

EC506BFC467AA9AA
arrow
arrow

    z79dv77n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